作者:佚名 来源:不详 点击数: 添加日期:2009年02月13日
字体:大 中 小
|
人在石上走,美在学中长——《搭石》教学随笔 台州市书生小学 倪伟珍 语文学科,作为一门工具性的人文学科。它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,训练语文技能,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汲取充盈的人文精气,滋养自己的精神家园。语文教学必须突出“人文”,体现深切的“人文关怀”。我认为,语文教学是一门美学。语文课中对文学作品的欣赏、朗读无不包含没的因素。“爱美之心人皆有之”这种情感则需要我们教育者精心保护、激活和发展。 《搭石》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。全文语言质朴,意境秀美,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。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“搭石”一般于默默无闻中凸现。 在本文的教学中,我以“美”作为这篇课文的主线,贯穿课堂始终。 一、以“寻找美”统领全文 本文设计以“是一道美丽的风景”为主线,从看得见的景美,到看不见的人美,情美,到去发现美,书写美。 这篇课文文字并不艰深,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。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。“请细细地读读课文,一边读一边想,那是一道怎样的风景呢?”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,同时又是一个透过文字直抵内心的引子。学生潜心全文,完全可以得出各具个性的阅读体验。学生带着任务读课文,读书目的性自然体现,又增加了语言的积累。以“美”为切入点,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,开始感受“搭石”,欣赏“搭石”,寻找美的画面: 秋凉在即,人们精心挑选平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,几番精心踩踏; 急着赶路的老人,发现搭石不稳,及时调整,满意才肯离去; 一行人走搭石,动作协调有致,声音踏踏,清波漾漾,人影绰绰,充满了诗情画意; 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,招手礼让,闲话家常; 要是谁偶遇老人,蹲身下伏,背负过溪; …… 二、以“欣赏美”感知全文 读书是师生,尤其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。在学生对“搭石”有了一定的了解后,我便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,进行不同层次的读书活动,使其感悟体会“搭石”的美,欣赏一幅幅动人的画面,从而实现教师、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目的。秋凉在即,人们精心挑选平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,几番精心踩踏;——助人为乐美 急着赶路的老人,发现搭石不稳,及时调整,满意才肯离去;——勤劳美 行人走搭石,动作协调有致,声音踏踏,清波漾漾,人影绰绰,充满了诗情画意;——和谐美 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,招手礼让,闲话家常;——谦让美 要是谁偶遇老人,蹲身下伏,背负过溪;——尊老美 …… 美是永恒的主题,学生们自读、自悟,在寻找美,欣赏美的同时,感悟自然的美,感悟和谐的美,感悟平凡的美! 三、给孩子发现美的慧眼,延伸课文 让美的东西感动孩子。作家林彦说过,让孩子们发现美,就必须让美的东西感动孩子,而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指导孩子们多读好书,细品生活中的真、善、美,引导孩子们关注自己的生活。孩子被感动过,就学会了思考,就具有了发现美的慧眼。 知识拓展是本节课又一亮点,是啊,美无处不在,就连搭石这么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。“还有那些人会来走搭石,人们又是怎么做的,并把它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事?” 学生思考后各抒己见: 假如怀抱婴儿的妇女来走搭石,青年人一定会接过她手中的婴儿,帮她抱过河。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。 假如外乡人来走搭石,村里人一定会提醒他们“紧走搭石慢过桥”。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。 假如是残疾人来走搭石,一定会有人扶他过河。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。 假如是背着重重的行李的人来走搭石,村里人一定会帮他背行李过河。人们把它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。 …… 作者有慧眼,从一件件小事中,从一个个小小的动作中发现“为他人着想的美”、“帮助别人的美”、“尊敬长辈的美”、“礼让的美”、“相亲相爱的美”… … 我引导学生在说话的训练中发现美,感受美,产生美的愿望。 语文教学,应像一条河流一样:时而高歌,时而低吟,时而安静,时而奔腾,永远流动着,焕发出生生不息的活力。让我们把美带进课堂,种在学生心中,并让它在学生心中萌芽、开花、生意盎然。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,学生们可谓是“生在石上走,美在读中探”。
本页地址:http://linshi.123ttt.com/html/sinianji_489_20462.html
分享按钮 |